第(2/3)页 刘鸿训这时问了一句。 “圣人只提了民,没提民中的富与贫,可见往圣之学,是需要重新发扬的。以我看,惠民不是简单的让利于民,而是要让富者不贫,贫者脱贫,刁者知法,愚者知学,懒者畏逸,这是需要朝廷来统筹的。如果治国只是让利于民,那还不如有过,任这天下富者愈富,贫者愈贫便是。” 接替袁可立担任吏部尚书的卢象升这时也说了起来,且明显支持毕自严的观点。 而兵部尚书孙传庭也跟着道:“殿下的担忧是对的,节约国帑,只能是一时之术,而真正的道还是当以由朝廷统一组织力量开源与统筹分配为好,不能让地方之官府因让利于民成了官绅豪强的官府,而非中央朝廷的官府。” 温体仁也道:“是啊,大明只能有一个天子,天下各处之官员也皆只能是代天子而牧守地方,而非割据之诸侯,权与利皆当归于朝廷。” 大多数朝臣明显也是不能接受中央集权的制度模式遭到破坏的,毕竟这要是被破坏,他们自身的权力也会受影响。 没有一个官僚会希望自己没有控制底下官吏与民众的权力。 故而,大多数朝臣是不能接受民间有富可敌国豪强官绅存在,进而对中央政体的威权形成挑战的。 只有少数朝臣或真的是被收买或真的单纯迂腐才依旧坚持让利于民。 到最后,张贵也因此直言道:“孤也认为,时下朝廷当考虑的不是削减开支,不是去解决什么冗员、冗费、冗兵的问题,事实上也解决不了,而是要继续增加国库收入,而且是不以增税的方式增加国库收入,即继续扩大官办产业,将天下之利主要变成整个国家之利,饶是会有硕鼠因此偷盗国帑而自肥,那也只能肥一时,不能肥天下权贵官绅永久!” 张贵说着就看向了成基命等人:“若有不能接受此国策的,可直接上疏辞官,不必想着寻求机会扭转国策。现在,体体面面的离开,还能得个荣养的机会。” 张贵这么说后就宣布送客。 而等到第二天,成基命等果然向朝廷递了辞疏。 张贵也示意温体仁和魏忠贤全部予以批准。 大明朝堂进行到现在这一步,在张贵利用密奏制度捏住了天下官僚的命门后,对于政见不同的官员,倒也用不着再用你死我活的方式进行斗争,因为没必要逼得对方撕破脸。 第(2/3)页